“如何把蚂蚁变成大老虎?”7月15 日,关庙镇社区教室里的一声提问,让五十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新利官网开户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小小科学家”科普志愿队代表汪嘉乐正用积木重演435年前詹森父子透过两片叠起玻璃发现跳蚤腿竟变得像树枝般粗壮从而发明第一台显微镜的过程。
电子屏上,盐粒的棱角如水晶山峰,虾尾的纹路似远古壁画,“现在的显微镜能把他们放大到十亿倍呢!”汪嘉乐话音刚落,孩子们的惊叹声便漫了开来,那雀跃声里对微观宇宙的初见好奇。拆开显微镜套装的瞬间,塑料零件碰撞的脆响成了最热闹的背景音,7 毫米螺丝咬住方柱,绿色泡棉裹着凸透镜变身目镜,“玻璃镜片易碎!”一位小朋友一边提醒他的妹妹一边举着螺丝刀,小心翼翼地将反光镜卡入底座,镜面朝向特意对准教室里的灯光。第一个凑上目镜的女孩什么都没看见急得直跺脚,志愿者俯身调准通光孔把玻片标本放中间,慢慢挪绿色的管子,调节物镜与目镜的距离使放大的像清晰......下一秒,惊呼声差点掀翻屋顶:“我看见了!”
下课铃响时孩子们迟迟不肯回家,有人盯着目镜不愿挪动,有人捧着标本盒不肯撒手,志愿者笑着把多余的玻片标本分到孩子们手中:“等你们学好知识,十亿倍的显微镜在等着你们。”孩子们终于肯挪步了,他们迎着烈日跑远,蝉鸣声里那些被点亮的科学梦正在悄悄发芽。
这堂看得见摸得着的显微镜实验课经过志愿者们反复确认选择了牛皮纸筒、凸透镜片、简易调焦旋钮等材料,每一套材料都经他们亲手打磨,棱角圆润。正是这些成本较低,凝聚着掌心汗水的零件让高深的科学原理走到孩子们的身边,成为打开微观宇宙的钥匙,更将好奇与探索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心田。“小小科学家”科普志愿队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点亮未来的使命担当,可以如此具体而微,又如此光芒万丈。
(文图/汪嘉乐 金淼 肖杨 一审/孟欣欣 二审/叶正芳 三审/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