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精神卫生周之际,为切实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帮助青年学子厘清睡眠与心理状态的深层关联,10月下旬,物电学院各班级以“睡眠健心:优质睡眠滋养身心”为主题,陆续开展系列班会活动。各班心理委员牵头组织,通过专业讲解、自我检视、技巧分享等形式,让科学睡眠理念深入班级。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而大学生因学业压力、生活节奏等因素,更易成为睡眠问题的高发群体。”班会伊始,心理委员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切入,将“睡眠”从“休息方式”重新定义为“身心健康的日常必修课”。为让抽象的生理机制更易理解,心理委员借助动画短片拆解“大脑夜间修复工程”:快速眼动睡眠期如同“情绪过滤器”,剥离日间积累的负面感受;慢波睡眠则化身“垃圾清运队”,清除脑内代谢废物。结合班级同学常见的“熬夜复习后情绪烦躁”、“早八课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进一步剖析睡眠不足对情绪调控、认知能力、行为决策的连锁影响,让在同学们直观感知优质睡眠的双重价值。
在互动自测环节,心理委员带领大家开展“睡眠质量三问”自评:“入睡是否超过30分钟?”“夜间觉醒是否超过2次?”“晨起后是否能快速恢复精力?”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同学们纷纷对照自身情况标注“达标项”与“待改进项”。针对部分同学“知道要睡够7-9小时,但总做不到”的困惑,心理委员特别区分“时长达标”与“质量合格”的差异,强调“深度睡眠占比”、“睡眠规律性”等关键指标,帮助大家精准定位睡眠症结。

“用4秒吸气,屏息7秒,再用8秒缓慢呼气,重复三次就能有效放松神经。”在实用技巧分享环节,心理委员现场示范“4-7-8呼吸法”,带领全班同学同步练习。针对“睡前胡思乱想”的共性问题,还推荐了“大脑倾倒”法——睡前10分钟用便签写下待办事项和焦虑念头,相当于给大脑“清空内存”。此外,班会还整理了“睡眠环境优化清单”,从光线控制、噪音隔绝、睡前远离电子屏幕等细节给出具体建议,让科学睡眠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习惯。
此次“睡眠健心”主题班会,将专业睡眠知识转化为易懂、可行的生活技巧,不仅让同学们深化了对“睡眠——心理”双向关系的认知,更掌握了实用的睡眠管理方法。后续学院还将通过睡眠打卡挑战、心理树洞信箱等形式,持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图文/刘琦 一审/蒋琳嫒 二审/叶正芳 三审/张国强)